作 者:顾国华,中共党员,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朗读者:陈建 大丰区人民路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2019年3月,盐城师范学院捐赠百万元设立助学基金的离退休老教师包斌、陆一军夫妇,成功入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包斌,男,1926年11月出生,原盐城商校(现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教务科长。
陆一军,女,1931年6月出生,原盐城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教师。
2018年5月30日,时年93岁高龄的包斌及其87岁的妻子陆一军,捐出他们多年积蓄下来的100万元,在盐城师范学院设立助学基金,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7月2日,学校作出决定,在全校开展向包斌夫妇学习活动,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不忘初心、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月,包斌、陆一军被评为“盐城好人”,11月被评为“江苏好人”。
包斌、陆一军夫妇不是一掷千金的富豪,只是每月领薪的普通教师,一下子捐出百万元,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捐款的初心又是怎样的呢?
包斌出生在宿迁一个农民家庭,贫困饥饿是童年最深的记忆。他早在读书期间就随中共地下工作者来盐城工作,后加入渡江战役工作组,并被编入苏南军区文工团。1969年,他转业来到盐城工作,1987年在盐城商业学校离休。与包斌情况相似,出生在徐州的陆一军也因战事辗转求学,并在途中参军,后转业到原盐城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任教。
离休之后,夫妻俩渐渐有了一些积蓄。因为自身的经历,所以他们对于贫困学生特别关爱。自上世纪90年代起,包斌夫妇开始资助学生,先后资助了盐城响水、滨海两名学生和阜宁县芦蒲乡中心小学的小学生;2002年开始资助父亲因病去世的双胞胎男孩,资助家里钟点工的一双儿女完成学业;住处附近卖油条人家的孩子上大专缴不起学费,他们悄悄送去了1万元钱……
100万元,几乎是包斌、陆一军夫妇的全部积蓄,而且都是老夫妻俩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住的是旧小区,穿的是旧衣服,用的是旧家具,他们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你看,这苍蝇拍柄断了,用树枝扎起来再用。浇花的水舀子是自己用塑料瓶做的。就这点小钱都舍不得花!”朋友对包斌夫妇一脸不理解。
包斌夫妇对自己如此抠门,对贫困生却是如此慷慨。“我们两人在旧社会经历过一段贫苦生活,更能体会到困难学生求学不容易。”两位鲐背老人动情地说,“没有党的领导,国家不会这么富强,我们也就没有这样的待遇。国家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对国家的贡献。把钱捐出来,是感谢党、感谢国家!”
早在1960年,包斌在部队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那时因家庭有海外关系,始终未能如愿。他初心难忘,孜孜以求,离休前再次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追求了27年的夙愿才得以实现!
已经离休了,又不能提拔,还入什么党?支部大会上,有人对包斌的入党动机很疑惑。包斌的入党介绍人、盐城师范学院退休教师周琨良清楚地记得,当时包斌的回答掷地有声:“动机只有一个,就是认同共产党的信仰!”
2018年5月30日的捐赠仪式结束后,包斌、陆一军夫妇到盐城师范学院通榆校区瞻仰陈毅、陶行知塑像,回味铁军精神,品鉴“师范”石,感受师范氛围。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二老走进教室,重温课堂教学场景。再次站上三尺讲台,包斌用颤抖的手,激动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不忘初心。
27年,对党的信仰坚定,始终如一;30多年,对寒门学子的无疆大爱,始终如一。“不忘初心”是包斌所坚守的内心独白,更是他们夫妇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情怀,成为了立德树人的先进典范!从“盐城好人”到“中国好人”,包斌、陆一军夫妇的善举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其释放的正能量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