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一峰,中共党员,东台市融媒体中心综合采访部主任,新闻研究室副主任。
朗读者:占慧敏,中共党员,东台市实验小学教师,盐城市党建播音员。
郑小祥,中共党员,东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普通医务人员,用一份超越亲情的生命担当,为素未谋面的患者两次捐赠“生命火种”,成为江苏第三例“两次捐赠”者。
平时工作生活中的郑小祥,总是乐于助人,他所在科室有个令人生畏的名字——性病艾滋病麻风病防治科,这是当年他刚到单位时自己作出的选择。当时家人、亲戚、朋友都不理解,敦促他重新考虑。一向听话的郑小祥回答道:“再危险、再苦、再累、再难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我是预防医学专业出身,干这项工作,最合适!”时光荏苒,郑小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当年的帅小伙已成了资深的主治医师,有关他无私奉献的故事留下了一串又一串。
老刘麻风病治愈后,落下了手、足关节变形及感觉障碍等后遗症,右足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足底溃疡,脓水直淌,郑小祥手把手指点他使用溃疡护理包、泡足、修老皮。溃疡治好了,老刘的腿保住了。他感叹:“小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真的赛过了我的家人。”
病人老张为郑小祥的真诚相待和不辞劳苦地服务所感动,总想要表示一下感谢,都被郑小祥婉言谢绝。有一次来取药时,老张带来了几斤自家种的花生,郑小祥破例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两人也因此成了经常联系的朋友……
2006年,因为缺少匹配的造血干细胞,郑小祥喜爱的一位艺术家英年早逝,他决定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当年5月,他申请注册成为苏北首批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由此,郑小祥打开了爱心奉献的又一扇美丽之窗。
2010年8月,郑小祥接到通知,他的血样与一名18岁女白血病患者匹配合格。不久,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比对和体检。郑小祥第一时间赶到南京,签下《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当年10月他入住省人民医院实施捐献。5个小时的采集,循环1万多毫升血液。尽管两个手臂都插着管子,但他脸上一直保持着微笑。原先预定提取造血干细胞混悬液138毫升,当他得知血液中所含造血干细胞率稍低于正常值,而受捐者体胖、需求量较大时,便主动要求“再捐一点”,直至达到捐献上限值146毫升,才被医生叫停。
2014年末,当年受捐郑小祥造血干细胞的那位白血病女孩,出现免疫力下降等复发征兆。女孩家人再次向中国红十字会提出求助申请。当东台市红十字会征询郑小祥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捐!救人救到底。”这一次,怕儿子伤了身子的母亲怎么也不同意。于是,郑小祥把QQ群里捐献志愿者请到东台,左一声“妈”、右一声“大娘”,软磨硬泡,终于说服了母亲。在签完《淋巴细胞采集同意书》后,2015年3月11日,郑小祥入住南京市鼓楼医院。
捐献采集预计要循环8000多毫升血液,当采到1000多毫升时,意外发生了:由于采集系统压力不够,循环血量上升偏慢,需要将双臂上的留置针头换成粗钢针并重新插入。之前采集的1000多毫升循环血液“泡汤”,还得相应增加1个小时采集时间。4个小时后,采集完成,从郑小祥血液中提取的177毫升淋巴细胞混悬液,被紧急送往上海。半年后,受捐女孩家人来到省红十字会,告知女孩身体状况明显好转,并委托转交郑小祥一面锦旗和受捐女孩的感谢信——“您的壮举,不只是伟大;您的形象,不只是高大;您的爱心,不只是无私;感谢您再一次的救命之恩……”
2015年5月,郑小祥入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如今的郑小祥,始终坚持着自己当年的初心,牢记着作为一名预防医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扎根基层,坚守平凡岗位,默默奉献,在为群众健康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