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永鑫,中共党员,盐城市射阳县海河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朗读者:蒋 蔚,中共党员,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教师,盐城市党建播音员。
今年81岁的李余礼老人,是射阳县海河镇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拥有44年教龄的他,本该在退休后过上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但他却“退岗不退休”,建起了留守儿童校外义务辅导站。
2006年冬天的一个雨夜,同村的老人张旺带着孙子小军急切地敲开了李余礼家的门。“李老师啊,我孙子小军有两道数学题不会,我和他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能不能请你教教他?”张旺恳切地说明了来意。正在吃晚饭的李余礼赶忙放下碗筷,认真给小军讲了起来。
送走爷孙俩后,李余礼想到身边的留守儿童,心生怜惜。他认为,在“白发族”的看护下,这些孩子虽然不愁吃穿,但教育却成了大难题。自此,便萌生了创办留守儿童校外义务辅导站,免费给孩子们辅导功课的想法。2007年,李余礼腾出家里一间房,买来2块黑板、4张桌子、12个凳子,就这样“余礼留守儿童辅导站”简单地开张了。
在刚开始办学的时候,他的做法曾遭到家里家外的非议。外人认为一个退休教师,不在家安享晚年,偏偏办起义务辅导站,要么追名,要么逐利。李余礼对此一笑了之。他给家人一个个做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
义务辅导留守儿童的消息在村里、镇上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周边的小孩都来了。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李余礼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玩具,共制作各类学习卡片1000余张,编写《音序歌》《单复韵母歌》《刀子歌》等儿歌十几首。他探索一人弹、双人弹、三人同弹的互动琴法,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他还聘请专长老师培训孩子们排练10多个舞蹈节目,每年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乒乓球、讲故事和歌咏比赛,自己掏钱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奖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中乐。
12年来,到辅导站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原来的一间教室已经不够用。李余礼拿出积蓄进行辅导站的“扩建工程”,花了20多万元在家门前建起了夹板玻璃房,并添置课桌、电脑、钢琴等教学设备。“子女们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也先后给辅导站买来电子琴、腰鼓、洋鼓、军号和活动的服装。老伴也成了站里的炊事员、卫生员,孩子们没人照顾的时候,她就帮着接送孩子。”李余礼笑着说。每到假期,院子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辅导站俨然成为留守儿童学习娱乐的好场所、家庭教育的好帮手。
然而就在辅导站“渐入佳境”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小站的平静。2014年7月,改变了很多留守儿童人生轨迹的李余礼被查出癌症,先后进行8次化疗。化疗过程中,他仍放不下教学。“只要不倒下,就不放弃孩子们的辅导,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我才能感到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意义!”在医院的时候,陪护的女儿为了让父亲安心治疗,就偷偷把他的笔和纸给藏起来了,但一转身,他又从护士那里借了出来,继续钻研辅导站的那些事。在北京医院化疗不仅治疗费用高,而且又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辅导。在李余礼的坚持下,家人把治疗医院定在离家不远的射阳县医院,治疗时间选在非节假日时段,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们身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海河,李余礼的“好人效应”在集聚:全镇义务辅导站在原来11家的基础上又新增了5家,李余礼的辅导站则成了中心站、示范站、样板站。原就职学校的两位老师被李余礼的精神感动,主动接过他的爱心接力棒,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中;居民陈海霞主动把临街的一间门面房腾出来给李余礼开辅导站……就这样,爱心滋润着鹤乡留守儿童的心田,也暖了这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