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徐福元,中共党员,响水县委通讯站工作人员;
宋树林,中共党员,响水县水务局工作人员。
朗读者:杨 慧,中共党员,盐城市大丰区育红幼儿园教师,盐城市党建播音员。
盐蒿草,主要生长在苏北沿海滩涂,它的名字平凡而没有诗意,却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每当春风吹过,被阳光晒得泛出盐碱屑的土地上,一簇簇绿芽儿便冲破板结的地面,呼呼生长。
响水县海堤堤防管理所的刘洪柱恰如这滩头上的盐蒿草,35年如一日,在海边的高港、蒲港闸上,整天不停忙碌着。这艰辛付出的背后,是一份坚守初心、担起使命的水利情怀。
响水县海堤堤防管理所位于黄海边上,终日海风呼呼,海浪涛涛。1984年从部队转业的刘洪柱,被安置到该所工作。那时的海堤都是泥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来去出行全靠自行车。他每天来回骑行30公里到蒲港、高港闸上去开关闸和巡堤。
29-2
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不说,有时还得不到亲人的理解。然而刘洪柱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毫无怨言,始终保持对开关闸工作的热忱,用自己的执着坚守诠释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崇高情怀。“工作责任挺大的,干不好,对不起党的培养,所以为党做事,必须要做好。”这是刘洪柱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35年的时光飞逝,老刘见证了海堤的成长和发展,从泥水路到水泥路,他的自行车换了12辆、摩托车换了4辆。响水县海堤堤防管理所所长王士清说:“老刘把开关闸工作当作事业,是头不折不扣的老黄牛。”
休假是什么?刘洪柱很少体会过,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人生在世,多干点工作、多做点事累不死人。”
作为一名闸管所老职工,刘洪柱吃苦在前,哪里有险情,他就出现在哪里。2012年8月,第10号台风“达维”在陈家港沿海登陆,中心风力达12级,沿海潮位达3.89米,超出警戒位0.89米。当时,天昏地暗,狂风肆虐,大雨倾盆。刘洪柱毅然决然地顶着风雨前行在巡堤路上。因风力太强,道路湿滑,他不慎摔倒在地,膝盖、手肘多处受伤,摩托车也摔坏熄火无法前行。他忍痛爬起来,继续步行到海堤薄弱地段11 12号桩进行观测,以防破堤。这一守就是三天两夜,直到台风平息,潮水退下,他才去医院进行伤口包扎处理。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志说:“老刘,干起工作来就是个不要命的人。”
35年间,刘洪柱把人生中的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水利事业,为家庭所尽的义务、负的责任却很少。
2000年8月30日,恰逢响水“8.30”水灾。原本这一天,老刘打算将身患肌瘤的家属带到南京鼓楼医院做手术。面对灾情,他和家属商量,海堤所人手少,先委屈一下,等水灾过后再去动手术。说完迅速扎进救灾一线帮助群众转移,后又去了灌东、三圩盐场帮助排水。他连续七昼夜坚守岗位,直至潮水退下,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一提起此事,刘洪柱深感愧疚,幸好后来家属的病情未耽误治疗,否则后悔莫及。他儿子说,老刘是个只顾海堤闸站不顾家的人。
经常会有人说,开闸关闸这工作太枯燥、乏味,又是个苦差事。但刘洪柱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开闸关闸事关企业兴衰和群众生命财产,一点都不能轻视。“我会一直奋战在开关闸第一线。”这就是刘洪柱,本色不改、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海堤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