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朱 琳,中共党员,盐城市田家炳中学办公室副主任。
朗读者:陈卓平,中共党员,亭湖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科员。
为了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盐城市田家炳中学承办新疆内地高中班已有十四年。十四年来,田中新疆部主任王盐平以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爱生如子的真情,呕心沥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被学生誉为“盐城妈妈”。
学校承办新疆内地高中班之初,新疆部的管理工作就落在了王盐平的肩头,她用质朴的语言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内高班的事做好。”没想到这一承诺就是十四年,在学生眼中,她是严师,更是慈母!
2018年10月11日,盐城市市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联赛在田中举行,高三新疆(2)班依木拉·阿尤甫江在比赛中头部意外受伤,情况危急,王盐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送医。由于反应迅速,处置得当,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治疗时间。重症病房的72小时,康复治疗的1个月,王盐平像妈妈一样,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医院,精心陪护依木拉。依木拉康复出院后,王盐平又协同任课老师为依木拉制定了个性化学习帮扶方案,使他很快跟上了学习的步伐。
十四年来,王盐平同志带领新疆部多次为学校赢得省市和国家级荣誉:江苏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一等奖、《感恩伟大祖国》演讲比赛江苏赛区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内地新疆高中班师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优秀组织奖……新疆班历届毕业生高考均取得骄人成绩。但又有谁知道荣誉的背后有多少辛酸?
2011年8月底,王盐平照例赴疆接学生返校。刚到乌鲁木齐的第二天,家里打来了电话:“你快回来,父亲正在抢救啊!”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惊得王老师直冒冷汗:父亲住院期间,自己因为忙于工作,已经很少尽孝道,这个时候如果不回去,很有可能……但眼前这三百多个孩子怎么办?三天三夜的行程,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其他老师又没经验。想到这里,她只能硬起心肠、忍着泪水对家人说:“我回不去,这里需要我啊!”
想到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王盐平心里满是愧疚、自责和锥心的痛。她说:“我唯有继续将这种神圣的事业做得更好,才能告慰父亲!”
教育是一种心灵影响活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下,才会学得更好、更有效。多年的新疆班管理经验使她懂得,身教重于言教,要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感染学生。
刚到内地时,新疆班学生大多数时间观念不强,常有迟到现象。但无论寒暑,同学们都会发现他们的王盐平老师总是最先出现在教学楼,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很快迟到现象就绝迹了,同学们上课也更投入了。
担任新疆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些教师时有怨言。王盐平也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感染着新疆班的教师。重担她先挑,辛苦她先尝,凡是要求新疆班教师做到的她自己首先做到。 “自身正,不令而行”,在她的感染下,新疆部肯吃苦的教师多了,埋怨的教师少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
十四年的故事太多了,它是那样的平凡而真实。刚接手新疆班管理工作的时候,王盐平正值人生的青壮年,而今青春不再,霜欺两鬓,人生能有几个宝贵的十四年呢?时间可以检验人心、证明爱心。她培养的学生就是那红花的种子,将洒遍新疆各地,结出民族和谐的绚丽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