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全力攻坚冲刺、确保不折不扣完成既定的脱贫任务的同时,也要以系统性的思路举措推进稳定脱贫、长效脱贫,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
铸就长青基业,离不开责任担当。为什么有些地方脱贫底数还是不清,为什么有些涉贫信访矛盾迟迟不能解决,为什么有些扶贫产业迟迟不能投产达效,等等,说到底是我们的执行力出了问题,没有了执着追求,没有了责任意识、没有了担当精神,遇见困难问题、碰到矛盾,能拖则拖,能绕就绕,能上交就上交,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务必增强责任意识,有一种坐不住的使命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面对脱贫攻坚中的困难和挑战,主动担责,不找借口,全力以赴,坚决执行。务必增强执行本领,面对疫情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勤学善研,苦练内功,增强本领,提升履职尽责能力,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执行落实到位。务增强时间观念,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时刻,等不得、拖不得,要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长效脱贫最厚实的根基在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首先,要有底气地搞清楚本地区可以发展什么产业,全面统计本地区的产业信息,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应用,例如分析农产品质量标准、供需结构性矛盾,得出可以发展哪些特色产业。其次,要有把握地弄清楚可以动员谁来购买。产业扶贫必须先解决销路问题,拥有几百甚至上千职工的本地单位不买本地大米的现象屡见不鲜,本地农业大户蔬菜滞销而超市菜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好比“用工荒”与“就业难”一样,矛盾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化解。再者,要有原则地搞清楚怎么实现扶贫减贫。产业扶贫应当优先考虑与村集体合作联营的项目,聚焦能够带动群众就业、创业的产业项目。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富民增收,核心还是“人”的问题,要着力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做文章,在带动机制上求突破。要突出支部引领。对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是村干部家种什么、养什么,大家往往跟着种、跟着养。要推行“支部+产业”“支部+项目”“支部+能人”,用好经济薄弱村配股资金,鼓励引导村“两委”班子牵头领办村集体增收项目。要突出能人示范。引进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多、有一定资本的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投身农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建设,家门口创业就业,带领更多农民上项目、忙增收。要突出机制带动。建强联农带农、联村带村机制,发挥好项目资金的引领作用,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党支部+农户”等合作机制,带动更多的村和农户,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时代的浪潮已经把我们推涌到脱贫攻坚的最前沿,我们别无选择,惟有以坚定的政治定力、高度的政治自觉、高尚的政治情怀,以对历史负责、对发展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政治担当,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脱贫攻坚战。
(作者:滨海县委组织部 王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