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
发展的盐城,求贤若渴;
腾飞的盐城,海纳百川。
在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准90后”小伙陈尚朝是盐城本地人,今年初从美国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引进到公司担任养殖废水治理领域的技术负责人。这几天,他白天跑基层、做调研、摸情况,晚上加班鏖战,独立编写《江苏沿海海水及贝类中四溴双酚A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为公司申报省科技厅2021年面上项目做好准备。“吸引我回来工作的原因,不仅仅是割舍不断的家乡情结,更多的是盐城广阔的发展前景、优厚的人才政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盐城黄海湿地已经成功申报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可以讲,这是一座有实力、有颜值的城市,绿色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好!”
人才是用脚“投票”的,好环境就是吸引力。陈尚朝只是盐城市万千学子“聚盐行动”引进的一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引进大学生20120人,其中各类企业引进15838人,非盐城籍7098人,占比36%,分布在全市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一大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已经崭露头角,在盐城闯出了“一片天”。
闻鼙鼓而思良将。近年来,盐城市适应践行“两海两绿”、建设“四新”盐城的迫切需要,以一系列前瞻性、创新性、突破性的重大举措,全力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招引人才拼的是综合实力,除城市核心竞争力外,政策吸引力强不强也很关键。
盐城市充分发挥政策杠杆效应,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和政策壁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多措并举,为人才“加椅子、留位子、架梯子”,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大力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重磅推出33条“政策干货”,拿出真心实意、掏出真金白银,综合运用资金补贴、融资支持、服务保障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张榜招贤”,引来各路才俊“揭榜挂帅”。全市累计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4人;入选省“双创团队”12个,省“双创人才”279人,其中创业人才54人;入选省级乡土人才“三带”培养对象317人,评选市级乡土人才“三带”培养对象3914人;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31.88万人。全市“每万劳动力高技能人才数”达到741人,盐城人才队伍呈现出总量增加、质量提升、存量优化的生动局面。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是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才优先、人才强市的发展理念,彰显的是盐城敞开心扉、广纳英才的满满诚意。
整体开发的同时,突出重点重抓。2020年,盐城市委、市政府着眼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和优化全市干部人才队伍结构的现实需求,启动名校优生“汇盐行动”。
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各县(市、区)常委组织部长带队,组成11个宣讲组分赴20所高校开展集中宣讲工作,并邀请名校优生代表来盐参加沿海发展人才峰会,全程参加名校优生专场推介活动、参观考察活动和现场招聘会,全方位了解产业发展、城市面貌和交通状况等方面“硬实力”,近距离感受文化底蕴、人居环境和发展潜力等方面“软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全市已有超千名名校优生来盐入职或实习。“第一次来盐城时,高铁还没有开通,当时还有些顾虑,但当我真的看到这里的一切,当即决定留下来,现在高铁开通了,回家更方便了,我也常在学校群里为盐城‘打广告’,告诉我的学弟学妹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盐城工作和生活。”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赵念友自豪地说。
人才引进来,能不能留得住、能不能干得成,重点看服务。盐城市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竭力提供最优质的创业环境、最完备的配套服务,高质量构筑人才生态,为广大人才在盐城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条件。
“有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厂房突然断电了,整个生产线都停了下来,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情急之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电话给相关部门的同志求助,没想到他们立马就帮我联系解决了,后来还帮我拉了一根专线过来。”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贺鸿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利明介绍说,“有这样及时周到的服务,我们扎根盐城、干事创业的信心更足了。”
精细化的服务让人才感到暖心,便捷化的居住环境让人才住的舒心。盐城市注重从细微处着手,软件硬件齐抓,致力打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活环境。作为组织部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人才公寓近1.2万套,入住1.2万余人,在建5000套,筹建1.1万套,全力打造10分钟便利圈,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人才兴则盐城兴,人才强则盐城强。伴随着一个个人才新政的相继出炉,一条条务实举措的落实落地,一项项配套服务的优化完善,更多的优秀人才正在把对盐城的关注变为奔向盐城的实际行动。众多智慧的火花、青春的力量,必将铸就盐城未来发展更多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