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
——丘东平
1941年7月23日。昏黄的油灯下,丘东平倚着土墙,掏出钢笔,将稿纸在笔记本上铺平,继续写着自己的小说《茅山下》。连日的行军与转移,鲁艺的这些年轻学员倒下来就呼着了,伸胳膊撂腿的有的还咕噜着梦话。自年初华中鲁艺招生以来,这批热血青年,多才多艺但又缺少锻炼的学员们,没让他少操心。手中的这本小说《茅山下》,陆陆续续已写完前五章,东平的计划是最迟下个月底要完成全部的书稿.
自1938年参加新四军以来,这烽火硝烟的岁月和血与火的斗争,也是丘东平创作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从《给予者》到《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十来篇作品问世.这些充分体现民族抗战意志的小说和战地特写陆续发表后,在文学界在抗日救亡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东平翻着这凝聚着心血的《茅山下》,一笔一划写下题诗: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
已是三更夜半,丘东平刚闭一会儿眼,不好!远处似有“突突突”的汽船声。有敌人,撤退!丘东平率领着战斗班的八名战士与大批鲁艺师生们往东南方向撤退。
跑在凌晨湿漉漉的田野上。后方的枪弹声越发密集,丘东平跑着挥着手:跟上!跟上!这些奔跑的师生中,有许多都是崇拜东平而跟着他的。参加过海陆丰赤卫军和淞沪抗战的丘东平,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作家更是军人,是英雄!
前方一条白茫茫的大河,一座木桥横跨其上。冲过这河这桥,就是安全地带了。可这些未受过战斗训练的鲁艺学员,队伍越拉越长。堤上鬼子一阵狂喊继而枪声大作,射向了稻田中手无寸铁的学生!
丘东平猛地站立起来,对着身后的战友与学员:快,冲过桥去!冲过了桥,就基本安全了,倚在稻垛上喘息的丘东平忍不住向桥那边回望。桥那边,敌人正疯狂地往河堤下的稻田间搜索,桥边下趴着的还有学生啊!
丘东平毅然决然举着手枪冲了回头,一颗罪恶的子弹直向他飞来,31岁的丘东平倒在了青翠的稻田间。收殓遗体的人们,小心地掰开东平紧紧护住挎包的手,挎包中,是完成一大半的小说《茅山下》的手稿,第一页上是东平遒劲的字体:“谁爱自由,谁就要付予血的代价”!页页书稿被鲜血浸透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