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党建微信公众号 先锋盐城抖音号
东台:“红东亭”系列矩阵点燃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2024-03-28 20:2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丽如 曹颖    浏览:60次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农忙春耕正当时。走进江苏省东台市溱东芦歌笋语农业生态园优质芦笋种植基地,一垄垄刚刚出土的嫩笋长势喜人。“村里把我们的田流转给农业园区,我们这些年纪大些的在这儿上班,不仅能学到芦笋种植技术,一天还能有百十块钱收入!”溱东镇夏龙村一位60多岁的农妇谈起自己的打工收入满脸喜悦。

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富民产业,夏龙村党总支与江苏高策农牧科技公司达成“村企合作”,投资建成集田园采摘、休闲观光、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芦歌笋语农业生态园,年产优质绿色芦笋200—300万公斤。通过建立“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大棚芦笋种植500多亩,吸纳劳动力300多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

近年来,东台市坚持强功能、扬优势、补短板,实施“红东亭”全域党建示范提升行动,以党建工作新成效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红东亭·兴乡映”筑牢振兴“组织引擎”

建强组织根系。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以建设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为契机,精心打造“丰盈四仓”“美丽下舍”等10个党建示范点。稳步实施“六强六好”分类提升行动,全面筑牢基层基础。拧紧责任链条。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振兴”责任机制,13项党建清单“明职定责”,371个书记项目“示范牵引”,479名科级干部常态化挂钩服务703个联系点,现场调解矛盾问题865件,以责任压实推动任务落实。优化阵地载体。细化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标准,打造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红色磁场”,深挖“红东亭·邻聚厘”服务内涵,完善70项村级服务事项,让服务“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深化“牌子乱象”整治成果,规范村级组织党建、民生“两本账”,让村党组织书记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办好民生实事。

许河镇四仓村以“丰盈四仓”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党群服务综合体功能提升,坚持“建好更要用好”,利用新建文化大礼堂,为企业、村民提供会务、家宴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超40万元;安丰镇丰西村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创成绿色生态大米高效农业基地,集中流转土地2300亩,将村内5个家庭农场并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韧性。

“红东亭·先锋号”锻造振兴“人才引擎”

育强“领头雁”。全覆盖推进村干部星级化管理,高标准完成2116名村干部评星定级,推动村级发展由“火车头”带动向“动车组”驱动转变。系统实施“田园工匠”工程,连续开设5期学历提升班,355人接受专本科学历教育,高比例完成村干部学历提升“8090”计划,蓄足振兴“源头活水”。全面“提素能”。坚持“走出去学”“站上台晒”“坐下来炼”相结合,分批组织38名村书记赴苏州、浙江等地学习取经,开展“头雁竞飞”项目竞赛,16名村书记传经验谈体会,311名村书记沉浸式参加中央、省市级专题培训班,立体式提升“三农”工作本领。拓宽“储备源”。建立“东亭头雁种子库”“东亭雏雁人才库”,遴选45名机关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锻炼,选派49名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动态储备600多名村级后备人才,激活“群雁齐追”新动能。落实“青蓝结对、双导师帮带”,选派村后备干部到市内外先进村跟班学习,形成以老带新成长链条。

2022年以来,东台市连续举办4期“头雁讲坛”,14名优秀村书记走上讲台讲思路、传经验;去年,市镇联动举办村书记项目擂台赛,13名村书记晒“家底”、比“实绩”,通过“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带着书记干”,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

“红东亭·链聚力”激活振兴“创新引擎”

产业链集聚“固底板”。实施红“链”兴产项目,立足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成立稻米、西瓜等7个农业产业综合党委,推动产业联育、资源联享、技术联用,打造更高能级“红色生态圈”。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1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2家部省级农民示范社,联结带动农户超过20万户。薄弱村攻坚“补短板”。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干部联村、一村一策”,鼓励领办创办集体项目,总结推广土地流转、资产盘活、抱团联合等“六种发展模式”。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30万元,103个村集体纯收益超50万元。精细化服务“锻长板”。大力实行“四治融合”,推广运用党员积分制,将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充分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热情。组建29支“红东亭”乡村治理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解决各类矛盾纠纷2500多件,推动“红东亭·幸福里”基层治理品牌既叫好又叫座。

三仓镇充分发挥西瓜综合党委示范引领作用,丰富“东台西瓜+”品牌体系,连续7年举办“瓜儿熟了”西瓜节,推出“田野系列”主题直播,拓宽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做强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大文章。新街镇东海村作为全市经济最薄弱村,在“干部联村”资源推动下,理清发展思路,发展“一药一菜两瓜”特色农产品种植,集中流转土地1000亩,探索“村集体+农投公司+大户+企业”合作模式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