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基层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权轻责重、人少事多,一些地方产生的“小马拉大车”问题值得重视。应当着力解决好“马”和“车”不匹配的问题,坚持“减负”和“赋能”双向发力,既卸下“车”上过重的“包袱”,又给“马”喂足“养料”,以“车马相适”促行稳致远,真正将基层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减出实效。
给“大车”减负松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减负应当从“瘦身”开始,首要之务在于厘清权责边界,理顺职责关系,避免职责外工作耗费基层有限的力量。应当从制度层面规范“属地管理”事项,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所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基层权责清单,明确基层必须承担什么责任、干好什么工作,让基层干部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发扬求真务实之风,扭转重“迹”不重“绩”的不良导向,减少形式化的“繁文缛节”,杜绝“层层加码”“多头考核”,把基层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卸下事务主义之“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担起服务群众之“责”。
为“小马”加力赋能。化解“小马拉大车”难以为继的难题,不仅要关注“车重”,也要重视“马身”。应当进一步简政放权,把应有的权力还给基层,将更多的资源下沉到基层,化解“看得见管不着”的难题,破除既要“执法”又无“执法权”的矛盾,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阻力。强化基层人才力量供给,积极推动编制职数、福利待遇、经费保障等向基层倾斜,组织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服务乡亲。加强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升,引导基层干部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中克服“本领恐慌”,练就服务群众的“宽肩膀”“硬本领”。
促“群马”协同发力。“小马拉大车”为何拉不动,既有“马小车大”的原因,又有“单打独斗”的因素。基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光靠基层干部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必须在凝聚合力上做好“加法”,充分激发基层单位、职能部门、人民群众的力量。优化“一哨联办”工作机制,遇到复杂矛盾、纠纷,由村(社区)党组织“吹哨”,相关职能部门“报到”,联合群众共同破题解题,推动从“小马拉大车”到“群马齐上阵”的转变。放大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机制的效能,依托城市网格和村民小组,倾听民声、收集民意、体察民情,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大家事大家办”的基层治理生动局面。
(建湖县委组织部 吴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