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励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基层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阵地,各单位要把为基层减负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帮助基层干部甩掉过重包袱“轻装上阵”,助推他们在改革一线“冲锋陷阵”。
厘清“权责之界”,明晰知责尽责“任务单”。制定合理务实的权责“单子”,是减轻基层干部肩上“担子”的关键。面对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娄山关”“腊子口”,任务转接、责任嫁接的“习惯性”做法行不通,照单全收、来者无拒的“机械式”执行更走不远。坚持以问题导向破题开路,既要让基层干部知道“怎么干”,更要清楚“谁来干”、“干什么”,动真碰硬下“猛药”,迎着问题“减”到根上。坚持深入一线、心入基层,把反映集中的权责问题找准,把隐蔽问题成因背后的逻辑关系理顺,立足基层实际,持续完善统计数据“一套表”、党建民生“两本账”以及主体责任、事项准入和负面事项“三张清单”,给基层放权、为责任划线,让基层干部工作有据可循、有权可依。
解除“形式之累”,树牢实绩实效“风向标”。形式减下去,干劲才能提上来。上级单位须增强“换位意识”,主动站在基层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多些“给材料报表挤水、给指尖之负解压”的合理规定,少些“周五发卷周一交”的硬性要求。持续优化考核机制,精简考核细则,管住名目繁多的会议文件,缓解基层“考核焦虑”,坚决防止“旧问题”披上“新外衣”,避免陷入“形式减负”“减后新增”的怪圈。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查迎检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用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推动基层“减负”成果真正转化为为民“增福”的成效。
打破“问责恐慌”,激活敢闯敢干“一池水”。“责任状”不是“避责单”,“属地管理”更不是简单“基层管理”。少数“强压式”问责、“计时式”问责、“背锅式”问责的一刀切做法,不仅加重基层干部的思想负担,也束缚住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聚焦缓解基层干部“问责恐慌”,把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相统一,推动基层风险免责从“事后认定”向“事前备案”转变,做到既要问责、更要负责,以精准化问责解开思想包袱。旗帜鲜明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给敢闯敢试者减压兜底,减少“干多错多”的顾虑、增强“有为有位”的底气,打破基层职级晋升“天花板”,让基层干部有盼头、有奔头,激发起基层奋勇争先的强劲动能。
(盐城市委组织部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