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须坚持以上率下、上下联动,紧盯源头根治、靶向施策、制度保障,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持续深化,切实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
狠抓源头“治根”。思想上偏毫厘,行动上就会差千里。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违反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代替“造福”,把一时“政绩”变成长期“政疾”,给基层造成不小的负担。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须从思想观念源头入手,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的堤坝,将“应减之负”减下去、“应尽之责”担起来,带着基层干、干给基层看,把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办好。
精准施策“治标”。基层的资源和任务不对称、权力和责任不对等,造成了“小马拉大车”的结构性困境。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既做好“为车减负”减法,又做好“为马赋能”加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处理好责任权限和资源配置问题,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聚焦“为车减负”,进一步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权、责、利”关系,巩固精文减会、规范督查检查、压减创建指标等工作成果,完善行政执法权限清单,理清“不该做的事情”。聚焦“为马赋能”,强化履职本领培训,加大政策激励支持,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解决“该做的事情做不了”,推动基层工作更有效率、更具活力。
健全机制“治本”。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层减负须完善“当下改”和“长久治”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逐步压缩制度真空和模糊地带,谨防“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强化专项督查作用,加大典型问题核查通报,压紧压实党委(党组)减负主体责任,主动整改、带头整改问题。注重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心声,用好基层减负监测点、观察员等做法,对基层反应强烈的问题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强化以案促改促治,将成熟经验和有效措施固化下来,切实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办实事。
(射阳县委组织部 陶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