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揽天下英才
城就碳路先锋
沿海人才发展大会
12月15日
与您相约
世界自然遗产地
国际湿地城市
江苏盐城
当下,人才资源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让人才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实现更多的科技成果在盐城落地开花,关键之一就是载体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明确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工作上打造与其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科研需求更加匹配的载体平台,全方位、全过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紧箍咒”,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年来
我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要求
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引才机制
强化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品质
统筹抓好人才链、政策链、产业链
不断筑牢人才“栖凤巢”
打造更具承载力的聚才平台载体
以超常规的力度吹响人才“集结号”
积极搭建成就人才事业“大舞台”
让人才与城市各展其长、彼此成就
深化对接“大院大所”
广泛吸引“才”力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面对江苏新一轮沿海发展的政策利好,为充分彰显出海洋经济强劲的“蓝色动能”,我市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全力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端智库、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五大平台。
风光名城、绿能之都。作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分别选择在盐城设立区域性服务中心和重点实验检测基地,以更多合作成果的落地落实,共同为推进“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
高校院所有着先天的科研优势,也是人才的“大本营”。
只有让地方与高校“牵手”,让产业与科研“联姻”,才能充分释放出城市、高校、产业、人才四方融合后的巨大乘数效应。
日前,省教育厅、科技厅联合发布了《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和卓越研究生工作站名单》,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获评省卓越研究生工作站。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于2010年8月签约成立,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5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以及国家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
“我们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盐城人才政策的支持下,团队专业人才从初创期间的8人,到目前全职人员已经增加到246人。”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李爱民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以硕士、博士、博士后为主体的环保科技研发与服务团队,其中三分之一为省外来盐落户人才。
多年来,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牵引,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新模式,突出教育、科技、人才要素互通,让更多“千里马”在盐城竞相奔腾。
目前
我市建有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21家
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77家
院士工作站7家
与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
成立校企联盟2100个
去年促成300个
亿元以上优质科创项目落户
累计引进两院院士87名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33名
每年有4万至5万的
创新人才、高校毕业生
与这座城市双向奔赴、携手同行
产业人才“相互成就”
有力提升“才”智
城市发展,“拼”在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上。
江苏富乐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一条条覆铜陶瓷载板自动化生产线一字排开,工人们身穿白色防尘服来回穿梭。“目前我们拥有全省首家功率半导体产业研究院。”江苏富乐华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苏富乐华功率半导体研究院院长王斌介绍,依托研究院,公司与上海大学等高校合作,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解决了半导体行业基础材料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国内市场份额达70%以上,国际销售份额列全球第二。
海上风电凭借其巨大的潜力和清洁特性,正迅速成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风前沿技术(盐城)研究院项目由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1亿元,引进尖端人才40多名,重点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盐城全面打造全球海上风电技术创新高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取得不少于22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对外提供技术服务5项以上。
“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明确表示,积极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引才。对规模以上企业在盐设立的研发机构,获批发明专利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且全职新引进研发人员达到30人、50人、100人、200人的,分别给予所在企业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10月25日至27日,我市组团赴北京开展江苏人才周(盐城)系列活动,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实施精准“引才”。其中,10月26日当天,我市参会单位累计洽谈学生近500人,收取简历273份,其中博士研究生30份,硕士研究生240份,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8%。
“此次想要招聘几名专业过硬的研发工程师,参会前就对清华、北大的专业进行了梳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业务经理李玲玲表示,此次招聘会规模很大,来咨询、应聘岗位的学生很多,近期已对符合招录条件的应聘者进行面试,尽最大努力把人才引进盐城。
“进京揽才”是我市围绕“产业链”求贤纳才的一个缩影。
为了更好地招才引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市连续十三年举办的沿海发展人才峰会都突出产业导向,去年在全国率先发布《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今年还将围绕“海洋经济人才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发布蓝皮书,全面深入分析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人才引进更加开放、更加有效。
“‘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强化了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支持,让我们在招引高端人才时更有底气。”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仇云杰说。企业自2009年以来,先后招引了清华大学等高校的8名领军人才,组建了汽车智能装备领域人才团队,获批江苏省“创新团队”。2022年,该团队入选我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项目,获批资助资金300万元。
异地借智“筑巢引凤”
高效推动“才”聚
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未来。怎样使用人才,则彰显着一个地方的智慧。
离岸孵化,就是盐城实现异地借智、就地引才的有益尝试。这种“凤地筑巢”的合作模式,既顾及人才发展的便利性,又符合我市发展要求,成为人才和盐城“双向奔赴”的新选择。
从紫金山麓到黄海之滨。盐城(南京)科创中心自去年9月15日运营以来,紧紧依托长三角产业优势和南京科创资源,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实现研发和孵化在“飞地”,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到盐城,构建盐城新质生产力培育载体。截至目前,该科创中心已在盐落地转化企业28家,其中在科创中心办公13家,入驻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0件。
“依托盐城市政府南京办事处与盐南高新区共建的盐城(南京)科创中心,我们积极开展人才对接、项目招引、技术交流,目前已帮助两家在盐投资企业成功上市。”江苏高投集团旗下毅达资本高级合伙人卞旭东说。
“总部设在盐城的公司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地独资或控股设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在盐城转化的,按引进研发人员年度薪酬总额的20%给予离岸研发机构引才补贴,每年最高100万元。”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表示。
“人才飞地”集聚了各类研发人才,它的优势在于将传统的“原地筑巢”模式转变为“凤地筑巢”。
近年来
我市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
加快布局离岸科创中心
积极推广“域外创新+盐城转化”模式
助推我市实现“借梯登高”
截至目前
已投入27亿元建成
总面积8.8万平方米的域外科创中心
335个科技人才项目入驻
135个项目成功在盐落地转化
在积极支持离岸研发机构引才方面,“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版提出,对我市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水平人才高地设立的“科创飞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可不受注册、参保地限制,申报“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项目,落户盐城后兑现资助奖励。
“为引导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孵化绩效,我市出台《盐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市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积极新建孵化器,升级现有孵化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汇四海贤士,纳八方英才。迈上新征程、竞逐新赛道,海纳百川、蓄势进发的盐城,正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聚才,以夯基垒台之举育才强才,以筑巢引凤之策爱才留才,以慧眼识才之能选才用才,欢迎各界精英、广大青年来盐城创新创业、施展抱负,与这座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城市彼此成就、一同出彩。
诚挚欢迎
各路英才
莅临沿海人才发展大会
12月15日盐城见!